close

小時候對於電影的認識, 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來自於龍祥電影台跟夜市盜版VCD

現在回想起來, 夜市的盜版片畫質簡直爛到一個慘不忍睹, 時不時地還會有人影走動的干擾

但對於那時的我而言, 這樣的偶而為之的娛樂, 已是彌足珍貴

 

等到我真正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 已經是高三的事情了

那時候大哥帶我去看了明天過後, 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螢幕的震撼與魅力

隔了大概兩個月, 我又一個人跑到了電影院去看了蜘蛛人2, 那是我要上大學前的最後一個暑假

從此我愛上了看電影, 儘管對於學生來說, 兩百塊一張電影票實在有些奢侈

後來念書的那幾年, 我看了近千部的電影, 當然不可否認裏頭有九成以上都是海盜片

學生的時代, 去電影院看電影是種奢持, 去光南買DVD同樣是

盜版從不可取, 但我想也沒哪個學生敢說自己從沒看過盜版就是了

 

那段時間我看的電影裏頭, 國片只佔了極小的一部分

並不是國片太少 (當然以年產量來說也確實不多), 只是相對於主流的好萊塢大片而言, 國片實在裝了太多東西

早期的國片 - 並不是說梁祝那個時期的老片, 而是指80到90年代間的台灣新電影作品( 當然現在是舊到不行了), 例如戀戀風塵, 兒子的大玩偶等

諸如侯孝賢, 楊德昌這些人, 在拍片時總是試圖要去告訴觀眾一些故事, 一些隱藏在檯面下的故事

對於一個十多歲的少年而言, 這些故事太過隱晦了, 以至於我看這些國片時, 常常看到睡著

所以有好長一段時間, 國片成了我電影清單裡的拒絕往來戶

 

十年過去了, 我想大概是看的事情多了點, 對於這些曾讓我敬謝不敏的"藝術片", 我亦開始有了新的感觸

他們並非高不可攀, 只是那個時候年紀小

歲月發酵了故事, 成就了不同文化, 所以不同年代的電影, 總有不同的時代風味值得品嘗

 

我第一次看兒子的大玩偶是高中的國文課堂上, 那時候國文老師帶我們去視聽教室放了這片給我們看

當時只覺得阿西演的爸爸好悲哀, 竟然要靠小丑妝才有辦法讓兒子認得

跑去圖書館借了黃春明的書回來, 依然是不知所云

後來倒是因為讀了黃春明的小說, 對於台灣文學興起了好奇, 又跑去看了一些台灣文學作家的作品, 例如阿盛, 洪醒夫等人

前兩年在新竹光南逛街時正好看到這片DVD, 特價39元, 順手買了回家又重頭看了一遍

相較於十年前, 這次我看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阿西, 也終於看見在故事之外, 每個人身上所掛著的小丑面具

原來我們都只是別人眼中的大玩偶, 做不得自己

在"我們的那時此刻中", 提到了所謂身分認同的問題, 其實一直到現在, 台灣還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面目, 來面對這個世界

台灣就像那個畫著小丑妝的人一樣, 扛著很多不一樣的招牌在宣傳, 卻永遠無法讓人認識真正的自己

從70年代退出聯合國後直到今天, 這個問題始終沒有答案

 

我大四的時候因為一樣的月光這首歌, 找了搭錯車這部電影來看

在1980年代的台灣, 這算是一部商業大片, 劇情狗血, 歌曲好聽, 當年票房也著實不俗, 賣了四千萬

蘇芮也因為搭了這波順風車, 從此一路高歌, 成為一代巨星 

我第一次看搭錯車的時候看到哭了, 因為想起了父親

當然我父親沒有啞巴, 也不是靠拾荒度日的老兵

但它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有一段時間是那麼的嫌棄跟疏遠自己的父親

我突然覺得很不應該, 然後眼淚就開始從眼眶不停的流了出來

過了幾年之後我再回頭來看搭錯車, 那時候父親已經過世了

那種愧疚感自然是如附骨之蛆, 更加揮之不去, 大概這輩子都無法消弭了吧, 我猜

但除此之外, 我也看見了更多的不公不義, 不只是在電影中發生, 在現實中同樣還是不斷在上演

在"我們的那時此刻中", 楊力州導演將張藥房事件新聞畫面與搭錯車中民房被拆遷的片段結合在一起, 原來這不是只有電影裡發生, 而是一直持續的血淋淋的現實

當年看的時候我並沒有體會到這一層故事, 但是對應到那個時代的時空背景後, 這個控訴就像攤在陽光下的鬼魂一樣, 無所遁形

有口難言的老兵, 搭錯的是國民黨這班車, 所以只能年紀一把仍就獨身一人 (因為禁婚令), 住在違章建築中, 過著朝夕不保的日子

老兵是啞巴開不了口, 但那時的台灣人在戒嚴的時代, 難道不是一樣有苦難言嗎?

搭錯車的何止是老兵而已, 應該整個台灣都搭錯車了才是

 

這兩年對於電影, 我開始有了新的體認

電影始終是時代的產物, 所以總是依循著時代的脈絡在變動著

有時候想要去了解一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我們就不得不回頭去看那個時代的生活背景

那年代的國片, 尤其如此

過去像是一把鑰匙, 幫助我們打開劇本之外的故事, 幫助我們去反省這個社會

從金馬獎開辦到現在五十年了, 金馬獎從祝壽的壽桃, 變成了華人電影潮流的一個重要指標

這半個世紀, 台灣究竟前進了多少? 還是始終在原地踏步?

楊力州導演的"我們的那時此刻" 算是一本解碼書, 讓我把心裏這些模糊的觸動, 轉變為更清晰的影像

從"我們的那時此刻"中, 我們可以了解整個金馬獎的歷史, 台灣國片的演進

看看這五十年來, 國片如何受社會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社會?

在那個沒人敢說真話的年代, 這些導演其實才是最勇敢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ewellyu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